一场暴雨,让城市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这是近几年频频暴露出来的困扰中国的巨大难题, 似乎是降临到所有城市之上的“魔咒”。 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过程中, 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导致“逢雨必涝”、 “旱涝急转”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的是建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一场暴雨,让城市瞬间变成一片汪洋,这是近几年频频暴露出来的困扰中国的巨大难题,似乎是降临到所有城市之上的“魔咒”。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过程中,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导致“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的是建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4月,习总书记在一次关于水安全的讲话中指出要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再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海绵城市,对于缓解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内涝问题,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同年12月份,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下发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1月开展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确定首批16个试点城市,常德成功入选。

2015年9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设施不足而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相关政策的落实推进速度正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也是江南城发本次江南临江棚户改造项目的建设重点,在项目的规划里,我们将把本片区打造成为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策略 ● 进行雨水综合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实现雨水蓄储。 ● 居住用地和公建用地通过增加透水地面的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 ● 道路两侧雨水管理措施和景观绿化相结合, 采取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水带等方式,

一、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策略
      ● 进行雨水综合规划,采取多种方式实现雨水蓄储。
      ● 居住用地和公建用地通过增加透水地面的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
      ● 道路两侧雨水管理措施和景观绿化相结合,采取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水带等方式,过滤路面污染物,下渗雨水,减少污染物。
      ● 道路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降低噪音的同时增加可透水性,部分路段可尝试使用中间绿化较低的道路断面,中间绿化具有景观和蓄水功能。
      ● 在各类建筑、市政和产业设施中国普及节水器具。
      ● 控制供水管网的漏损率,规划区供水网管应采用压力控制与调节系统、集中式二次增加供水泵房等方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 非传统水源可主要用于绿地、道路浇洒、水景补水、水质要求不高的清洗用水和部分建筑的室内冲厕用水。

二、项目的具体措施应用
本次项目主要通过屋顶绿化、植草沟、弃流池、渗井、生物滞留带和下沉式绿地组成的综合型雨水控制系统对径流进行控制和调控。
      ● 屋顶绿化
对地块架空结构的顶层和部分建筑屋顶结构进行覆土处理,覆土平均深度为1 米,并结合景观设计一定坡度便于雨水排除。
      ● 植草沟
雨水收集、集中排除的传输设施并对雨水有一定过滤作用,结合屋顶绿化的汇水面积和渗井口位置设计。
      ● 弃流池
雨水进入渗井前的雨水预处理设施,将雨水初期污染较严重的径流排除。
      ● 渗井
以蓄、渗为主的雨水处理设施,具有一定蓄水容积,减少径流量。
      ● 生物滞留带
以处理市政道路径流为主,当地块径流量超出渗井蓄水容积,也应先排入生物滞留带,然后接入市政雨水管渠。
      ● 垂直绿化
主要结合地块内部的雨水花园布置,作为雨水的预处理措施,减少污染和势能。

三、雨水处理流程
工程设计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配套设置雨水综合利用措施,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优先汇集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进行渗滤、滞蓄处理,地块内部雨水则经过屋顶绿化汇集雨水,然后通过植草沟对雨水进行引导,通过弃流池、渗井、垂直绿化、生物滞留带等设施对雨水处理后再排入城市雨水管道。将径流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发挥径流污染控制、峰值流量削减、水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